<認識太麻里鄉>
Ja.Bau.Li!日升之鄉-太麻里,太麻里鄉大約於1000年前由拜灣族始祖錢搖稿移墾,開荒闢地。錢搖稿是「不由馬族」(譯音),即打馬族人,「打馬」與「太麻」音相似,至光緒3年,有平地人至此撫墾,乃譯稱「太麻里」。
民國初年,陸續有原住民之排灣族、阿美族移墾於大王村。日據時代,亦有從本省西部居民,自苗栗、南投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、臺南、高雄、屏東等地遷移至太麻里定居。由於人口遽增,乃設置區役場,隸屬臺東廳,民國26年改為太麻里庄役場,臺灣光復後民國34年才改稱為太麻里鄉。
另據清代文獻記載,太麻里原稱大貓貍,漢人入墾時訛化為太麻里,其意已不可考,可能與最早移入的東排灣族有關。太麻里排灣族有一說,看見太陽由東方海面升起,破曉時刻,霞光萬道,即以此為名─ Ja.Bau.Li─太陽升起的地方,即日升之鄉。
由於本鄉環境在倚山傍洋、山明水秀、氣候宜人的環境下,造就當地民情淳樸、刻苦勤勞、人情濃郁。 另外,因鄉民組成大多為外地遷移而來,在語言方面有:國語、閩南語、客家語、阿美語、排灣語、魯凱語、日語等多種語言。 由於本鄉為一典型的農業鄉,鄉民大多以務農為主,漁撈次之,鄉民和睦相處,各族群及省籍派系色彩相對淡泊。宗教信仰有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、真耶穌教、基督長老教等,皆為鄉民平時生活之精神支柱。本鄉鄉民本性淳樸,安份守己。
【大眾運輸】
1.火車
(1)南迴線:高雄→屏東→枋寮→大武→瀧溪→金崙→太麻里。
(2)北迴.花東線:臺北→宜蘭→花蓮→池上→關山→鹿野→臺東→知本→太麻里。
2.客運
在臺東舊火車站搭乘鼎東客運山線往金崙、大武、安朔等地班車,或搭乘國光客運往高雄方向班車,在太麻里站下車。
【自行開車】
1.南迴公路:高雄→屏東(枋山鄉→楓港)→臺9線(屏東係獅子鄉→臺東縣達仁鄉→大武鄉→太麻里鄉)。
2.花東縱谷:花蓮→臺9線(臺東縣池上鄉→關山鎮→鹿野鄉→卑南鄉→太麻里鄉)。
3.花東海岸:花蓮→臺11線(臺東縣長濱鄉→成功鎮→東河鄉→臺東市→太麻里鄉)。
<認識大王部落>
大王部落面積11.98平方公里,全部落約有805戶,人口為2,223人,本部落北接北里、南與泰和村接壤,西與金峰鄉為界。本部落人口分布比率為原住民及閩南人各佔百分之四十、外省籍及客籍人士各佔10%,部落內行政機關林立有(大王國小、大王國中、煙酒公司、中華電信服務中心、鐵路局太麻里車站、農委會林業試驗 所太麻里研究中心等)。
大王部落以原住民聚落為主,排灣族居多,聚落由太麻里、拉加崙、加拉班、利里武四個部落組成,四個部落不僅能和睦相處,更能維持保護傳統、對於傳統技藝及風俗習慣更是在部落裡息息相傳,例如太麻里部落內陳媽媽工作室,更是遠近馳名,還有每年7月部落裡的聯合豐年祭,村民們穿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,吸引不少觀光客。
<部落旅遊預約>
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部落 加麻里部落文化發展促進會 李政杭
住址: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至善路31號
電話:0984-341089
【太麻里火車站】
太麻里火車站是南迴線的車站,成立於民國76年12月,於民國77年元月區段通車,由卑南站(今臺東站)至本站,南迴線於民國81年10月25日正式通車營運,本站位於太麻里鄉大王村276-13號,前為太平洋可眺望綠島及蘭嶼,後是有名的金針山。本站距臺九線公路約300公尺,位處太麻里鄉行政區所在地;距離金峰鄉行政區約15分鐘車程。太麻里市街及鄰近各村落均在10分鐘車程以內,是太麻里鄉及金峰鄉鄉民出入外縣市的主要車站。
為了欣賞太麻里的日出曙光,以及漫遊大王部落,我們一行,在天空將明之際,坐上火車,準備前往有日昇之鄉美稱的太麻里。也許是時間正臨暑假,車廂好多人,很熱鬧,有家長帶著小孩,三五成群的大學生,還有揹著背包壯遊的外國旅客,雖然不知道大家的目的地是否相同,但相信大夥期待旅遊的心情,是一樣的澎湃和期待。
在「迎接千禧年第一道曙光」活動中,太麻里火車站一炮而紅,也獲得「臺灣最早看見日出的車站」之美譽。一出站,我們就被眼前的美景驚艷,渾然天成的海天一色,配合筆直的道路和路燈,這根本是大殺底片的絕佳美景!可惜我們來訪之時,天空些微陰鬱,欣賞不到行家分享「找好視野角度,可眺望綠島及蘭嶼」的無敵海景,而且比起知名在外的多良車站,太麻里火車站的景色可謂是不惶多讓。也因為這得天獨厚的優勢,每年總有許多遊客,在新年湧入太麻里鄉,就是為了一睹耀眼的曙光,迎接新的一年,新的開始。
【櫻木平交道】
在臉書和IG,風靡一時的櫻木平交道,位在太麻里鄉與金峰鄉交界處的平交道。背山面海的風景,配上藍天白雲,猶如日本漫畫《灌籃高手》中,主角櫻木花道在平交道對晴子打招呼的場景,還有也神似櫻木花道等待的鎌昌高校前車站,所以它就被命名為『櫻木平交道』。
在抵達大王部落前,不容錯過美景的我們,更是妥善停好車,開始狂拍照。雖然天空雲有點多,值得慶幸的是,太陽時不時會露臉一下,我們就抓準時機,從個人照到團體照,紛紛留影紀念,拍到一半,還碰巧遇上火車經過,手巧的攝影師,正好捕捉到背景有火車身影的一瞬間。一早我們就這麼幸運,相信接下來的行程,一定會超順利又圓滿。
若有感興趣的朋友,也想來朝聖一番,記得別進入軌道範圍與平交道合影,尤其是坐軌,非常危險,不僅安全會有威脅,也可能會被罰款,所以為了行車順暢,旅遊心情的美好,還是遠觀拍攝就好,有時候事物保持一定距離,也是一種美。
【千禧曙光紀念園區】
千禧年,千年一次,記得西元2000年,那次跨年,全世界各地瘋狂的慶祝,而臺東縣的太麻里鄉,在現如今名為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」的海灘上,舉辦了千禧迎曙光音樂會,當時的盛況,甚至同時與25個國家連線轉播,可以說,這次的盛會,讓太麻里躍上國際,也至此變成每年舉辦跨年活動,最棒的地點,這片海岸才因此得名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」。
太麻里排灣族語為「Ja.Bau.Li」,命名由來,太麻里的排灣族有一說法,當時祖先看見太陽由東方海面升起,即以此為名,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,即日昇之鄉。在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」迎接第一道曙光,已是現在眾多遊客的跨年地點首選。園區內的設施,有散步步道、休憩亭臺,甚至還有沙灘排球場,並且設置了「曙光紀念牆」與「曙光紀念碑」,可以放鬆玩耍,也了解排灣族的故事。
一到千禧曙光紀念園區,天光明亮,眼前綿延數里又湛藍清澈的海岸,我們猶如人來瘋一般,脫光鞋襪、捲起褲管,直奔沙灘和浪花,踏著潮起潮落的冰涼海水,超級消暑!但為了不耽誤後面的行程,我們最後跟波光粼粼的海拍照留念,下次,一定要找個悠閒傍晚,聽濤賞夕陽,創造旅遊最棒的享受。
朋友們,如果跨年,你不想參加人擠人的演唱會,也不想只是單純在家中度過,可以來太麻里千禧曙光紀念園區,迎接曙光,假日或寒暑假,也可以來這裡,親子旅遊或畢業旅行,也是極佳的選擇。
-象徵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百步蛇圖騰,佇立在公園內
-平臺地板上,許多在地特色圖騰及照片
電話:089-781301
地址:臺東縣太麻里鄉火車站前曙光大道跨越臺9線的海邊
開放時間:全天候開放
【進入部落之前】
當我們進入大王部落範圍,就直奔與李政杭頭目相約的「巴拉冠」青年聚會所,這是大王部落民眾聚集的公共場所之一,他們時常會在這討論部落發展、教育、文化傳承,也是排灣族文化中,重要的「軍事訓練中心」。
當我們走進會所,頭目已準備好篝火,招呼大家一個一個排隊過火,他說,這在排灣族中,代表著除穢的意思,即是將身上不好的事物阻擋在外,也是告訴部落祖靈們,今日有朋友來訪大王部落,請他們保佑大家,也祈求遊程順利。
【部落祭司長家】
排灣族階級嚴明,祭司都為男性,是頭目重要的左右手。有時部落發生一些事務,需要共同討論,祭司會需要協助號召族人聚集,或是透過占卜,與祖靈溝通,再擬定方針,進行解決,如若有爭執,也會幫忙協調。部落的祭司,主要是祈福、治病、進行儀式等等,與主要祈禱打仗得勝歸來的巫師,是不同的性質。
大王部落的祭司長,漢名卓良光,族名是Kawada,年齡93歲,是現在部落裡唯一的男祭司。早期大王社區各部落都會有一位男祭司對部落族人做祈福、問事、看病的工作,而卓祭司是利里武部落的祭司,早期也只對利里武部落的領袖及族人做祭祀祈福的動作,但其他部落祭祀已年邁已世,所以卓祭司是目前大王社區的祭司長,主要祭祀方式是用竹占的方式進行。
就像人們常說,來到別人家的地盤,要先拜個碼頭,以示敬意,雖然我們已經拜見部落頭目,而且很榮幸的由他為我們導覽,但在大王部落裡,除了頭目,還有一位舉足輕重、不容小覷的人物,就是祭司長,因此我們的第一站,就是拜訪他,讓他知道我們會在部落遊玩一天,也認識這位祭司的文化和故事。
卓祭司長雖然年事已高,但老當益壯,身體十分硬朗,他更期許自己可以活超過百歲,而且繼續祭司的工作。和藹的祭司長,在頭目和家人的翻譯下,了解我們來的目的,他特地用竹占,全程族語,幫我們祈福今天一日的行程都順利,沒想到儀式完成沒多久,原本飄著小雨的天空,漸漸放晴,不知道是剛好老天爺賞臉,還是排灣族族靈默默地為我們驅散烏雲,能看見太陽從雲層露面,真的很讓我們驚奇!
趁著時間還夠,頭目慫恿我們,可以問問祭司長一些問題,譬如健康、工作,在好奇心驅使下,夥伴問了感情的狀況,後來我們都覺得,應該是祭司長家人翻譯太快,詢問的朋友居然得到了「已經有另一伴」的結論,後來才知道,祭司長意思是,要朋友多關注週遭,有人正默默的關注她,心懷愛慕!見識了祭司長的本領,讓我們對這文化更為崇敬,頭目說,祭司長可以算是臺灣碩果僅存的祭司之一,很多部落、其他族別的原住民,甚至道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,都曾邀請祭司長到場,進行竹占或祈福,從北到南,基本上是來者不拒,這樣無私,無文化隔閡的服務,真的是讓我們極度佩服,也值得我們效法。
不過一個部落祭司的誕生,其實很不容易,它不像是頭目是世襲制,而是要看族人有沒有相對應的體質,能不能感受到祖靈,即使有這樣一個人,學習占卜或儀式所需的咒語,也非常不簡單。現代化社會的便利和進步,讓祭司這樣的文化逐漸佚失,傳承真的刻不容緩,希望祭司長能找到合適的接班人,將它保存下去。
【利里武部落祖靈屋】
利里武部落為大王社區原住民部落,最先立竿居住的地方,加上土地肥沃,而取名Ljiliu利里武。目前利里武部落領袖為第13世Vavelengan家族,漢名李政杭,族名Vavelengan Avanen。
祖靈屋是一個部落文化,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點,只有把祖靈屋創建起來,整個部落的文化才會再重現。
頭目說,大王部落早期的房屋,都是就地取材,以竹子和茅草建造。為了延續傳統文化,祖靈屋搭建完全採用原始古法,以黃籐及木釘取代現代化鐵器。沒有使用任何大型機具,全靠族人徒手將上百公斤的梁柱放置固定。
祖靈屋外觀,最吸睛的就是兩扇大門上的門神圖雕,仔細觀察,能清楚看見雄鷹的羽毛、水鹿的角,頭目說,這些都是部落耆老親手一筆一畫,雕刻出來,當時他們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要嚇阻不良的人事物,所以其中一尊門神還有吐舌頭的表情。這些Vuvu放開手腳,揮灑藝術,讓原本給人肅穆莊嚴的祖靈屋,多了一絲童趣,多了平易近人。
而屋裡,擺放了對排灣族來說,很重要的陶甕,外型的圖騰,不僅能分男女,其用途和意義也有所不同。早期排灣族人生火煮食都在家屋中進行,所以祖靈屋中,一定有灶。屋內很多生活文化,是我們從課本、網路資訊,無法得知的內容,透過頭目的講解,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排灣族,也學到很多知識。
祖靈屋外的廣場,是部落人聚會、活動的重要場所,甚至收穫祭的慶典也會在此進行,偶爾頭目會召集大家,來場音樂晚會,陶冶性情,透過定時的相聚,凝聚部落向心力。
【加拉班部落祖靈屋】
加拉班族人遷移至此的時候,周圍都是七里香的植物,七里香族語Qalapang,部落名稱就直接取名為Qalapang 加拉班,部落領袖家族為Mavaliu。
加拉班算是在地一個大家族,當初移居至此時,族人們開始思考重建自己部落的祖靈屋,但考量到用傳統工法建置,費時費工,加上現代化影響,讓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,用水泥建造,也變成部落裡一道特別的風景。
經過剛剛頭目的薰陶,眼尖的我們立刻發現,加拉班部落祖靈屋外的石柱,也有太陽、百步蛇等貴族象徵。巴拉冠青年會的前會長,也是加拉班族人,也跟我們分享,以前部落人員聚集,同樣在屋外廣場商討事情,進行儀式。可惜的是,祖靈屋被鎖上,鑰匙管理人臨時無法到場,因此我們不能入內參觀,不過前青年會會長說,屋內中間有個祭壇,這是比較不同的地方,而門上的雕刻也是顯示著屋主的身份地位,有趣的是兩個門神有一位沒有嘴巴,不知道Vuvu是刻意為之還是忘記,總之他們的手藝和創意真的讓人佩服。
【拉佳崙部落祖靈屋】
本部落源起於北排灣Paumaumaq群,遷徙自屏東舊平和(piuma)往舊泰武(Ularuts),再東移Vavikar部落,之後遷往鴨子蘭山地區多處,最終遷移命名Ljagaljen沿用至今,也成為部落名稱,於日治末期與Tjavualji部落因著姻親關係相互扶持而居。
部落傳統領袖高春花女士,族名Ta'ata 家屋名Tigitigan,祖靈屋原為石板屋,屋內立有祖靈柱,設有部落用龕,但因為多次的拆遷而精簡化,只留有部分老件及祭祀用龕;於2008年規劃重建。
在高春花女士的孫子高郁寒引導下,我們進入祖靈屋內,了解拉佳崙部落的故事和文化。像早期部落女性外出,她們身上都會別臀鈴,這有報信和警示之用,很特別;牆壁架上有個小竹簍倒扣,據傳下來的長輩所說,那裡面是一些琉璃珠、掛飾和頭髮,它是禁忌之物,如沒有特殊狀況不能擅自打開;還有牆邊也放著數個陶甕;至於祭壇部份,高大哥說,他們部落祭祀的方式有點不同,是以桑葉和小刀、一些獸骨,配合咒語,進行祈福或驅邪,可惜部落多次遷移,加上文化衝擊,讓祭祀文化逐漸佚失。
雖然拉佳崙部落的祖靈屋,並不是完整如實呈現,可室內裡的每個物品,都有它的意義和故事,我們不僅聽得入迷,連大甕正在釀製小米酒的香味,也被認真的我們嗅出來,高大哥直說我們厲害。介紹至尾聲,高大哥帶我們到庭院的一棵樹前,他說早期部落祖靈屋前,就種植著這種樹,之前因為遷移,無法將它移植,只能用插枝,栽種於現在的土地上,成長茂盛的它,不僅是文化的一種延續,也代表著土地承認部落人們的進駐,落根生活,也有歡迎之意。
【太麻里士官長牛肉麵】
乍一聽餐廳名稱,會讓人疑惑,這裡有排灣族風味料理嗎?頭目極其肯定的告訴我們,有!太麻里士官長牛肉麵位在路邊,格局很簡單,可容納的人數卻不算少,我們還沒進入餐廳,就看見內部座位已經坐滿八成,而且每個在地人看見老闆穿梭於各桌之間,都會大聲說:「士官長好!」,老闆就會豪邁的回聲好,招呼大家快快吃飯,別餓了肚子。
當我們紛紛就坐,仔細觀察店內,發現牆上的簡易菜單寫著,牛肉麵、水餃、泡菜炒飯、酸辣湯餃,這些都是平常的小吃菜餚,完全看不出與排灣族美食的連結,頭目確認人數到齊後,向老闆打了聲招呼,一場難忘的美食饗宴,就此展開。
頭目說,士官長牛肉麵經營多年,他們的料理,不僅遊客喜歡,也深受在地人喜愛,只是若想吃排灣傳統美食,需要事先預約,不然平時是不容易吃到這隱藏版美食。在我們聊天的同時,手腳俐落的老闆和工作人員,迅速的出餐,總共八菜一湯,這豐盛的程度,讓我們大開眼界。
其中有兩道小米入菜的料理,原住民阿拜和原住民湯圓,是老闆和老闆娘一大清早,搗小米,煮小米,個別再包入新鮮豬肉和配料的成果,說真的,當時一吃,滑順綿密的口感,會讓人誤以為在吃麻糬,而且阿拜用假酸漿葉包覆住,所以大口品嚐,不用擔心它像糯米會導致脹氣。
洛神排骨,肉質鮮嫩,而且十分入味,又加上洛神本身的酸甜,正好解膩,這道菜餚讓我們真的做到吮指回味,連女生也不計形象的用手拿著排骨,輕鬆完食。還有樹子豆蒸魚,魚肉鮮甜美味、文仔魚煎蛋,鹹香誘人,超下飯、現撈文仔魚,配上生洋蔥,口味獨特的生魚片、兔兒草天婦蘿,酥脆又可口。最後重頭戲,是快炒螺肉和慢慢爬原味湯,也就是蝸牛入菜,雖然頭目說吃了養顏美容,而且老闆料理的很美味,雖然真正克服內心忐忑而試吃的人不多,但看頭目和幾位部落人員吃的津津有味,我們很相信,它是道很棒的菜餚,只是我們不是它的伯樂,所以這兩道美食,正好可以讓一早上陪我們走部落的人員慢慢享用。
飽餐一頓後,大家各自都有鍾意的菜色,意猶未盡。不過下次若有機會再來,我們倒是很想嘗試,連頭目都大讚的牛肉麵,畢竟現場除了我們吃隱藏版排灣族抹十,其他客人幾乎桌上都有一碗麵,火眼金睛的我們,那顆愛吃的心正蠢蠢欲動,士官長,我們下回見!
【比亞草屋】
琉璃珠在原住民文化中,是極其顯著的特色,對排灣族來說,更是重中之重的傳家寶之一(排灣族三大傳家寶,分別為琉璃珠、陶甕、青銅刀)。於1999年成立的「比亞的草屋」,比亞,是店主人利幸陵的排灣族名,這間排灣族手工藝坊,是比亞為了延續琉璃珠文化而建立。
因為排灣族社會階級明確,只有地位足夠的頭目、貴族得以使用配戴,一般人很難接觸的到,加上環境變遷,外來資訊、物品衝擊,因此,琉璃珠的相關習俗,連同燒製技藝,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。
比亞花了不少的時間和心力,在悶熱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基本功,從忍耐高溫融化玻璃,到塑型彩繪,製作過程很不簡單。據部落耆老口述,早期古琉璃珠有一定的樣式,不能輕易更動和亂燒,不過當舊有階級制度因民主化而改變,比亞開始嘗試創新,也為比亞的草屋,奠定了基礎,以及厚實能量。
二代老闆呂鈞,是軍職退伍後返鄉,與爸爸比亞一起投入傳承琉璃珠文化的目標。一開始學習,呂大哥也下了苦功,如果燒製珠子的溫度和時間,沒有掌握好,就很容易碎裂,變成失敗品,而做琉璃珠的琉璃髮絲,他也是練習很久,才能順利地拉出其形狀。
年輕的他,相較父親一貫的作業方式,呂大哥更有想法,他大膽地從排灣族和大自然,汲取各式各樣的靈感,天馬行空的設計琉璃珠,他的作品,即使主題都是海洋,透過顏色深淺、弧度、點、線,完全有不同的樣貌展現。因為這樣的傳統與創意結合,比亞的草屋所設計的琉璃珠,已經成了別人模仿不來的獨樹一幟,也巧妙地將藝術和文化,緊密融合與傳承。
比亞的草屋,雖然空間不大,但店內擺滿了滿滿的琉璃珠,項鍊、手鍊、吊飾,應有盡有,每顆琉璃珠,都是出自呂大哥的巧思,在他的簡單介紹下,才知道每個珠子都有它的含意和故事,像土地之珠,象徵著權力和財富;孔雀之珠是排灣族婚禮中的聘禮之一,欣賞這麼多作品,我們決定嘗試燒製屬於自己的珠子。
製作過程中,為琉璃珠塑型,離火源的遠近,上色的技巧,都不如我們想像的簡單,好險呂大哥在旁耐心指導,才沒有讓我們人生中第一顆自己做的琉璃珠,就此報廢。如果有朋友想到太麻里遊玩,一定要來比亞的草屋,做個DIY,認識排灣族故事,也為旅行留下獨一無二的紀念。
名稱:比亞的草屋
地址: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5鄰金萱路77號
電話:0921599085
營業時間:09:00~19:00
【「巴拉冠」青年聚會所】
做完琉璃珠,我們來到最後一站,女性止步的「巴拉冠」青年聚會所。它位於太麻里鄉的大王社區,共有四個原住民部落,主要是排灣族族群居住,分別有大麻里、利里武、加拉班、拉加崙部落,每個部落都有一位頭目負責管理部落。
這四個部落,共同組成了「巴拉冠」青年聚會所(族語Palakwan),也可以說是部落早期的「軍事訓練中心」。部落的青年們,從國小到結婚前,都要在巴拉冠接受會所教育,學習知識及原住民傳統生活技藝。在會所中,實施階級制度,透過每次的訓練考核提升階級,待升為會所最高階級時,便成為部落的男人,也正是為部落付出的開始。會所訓練及進駐時間為每年的七、八月,為配合部落收穫祭及學生暑假。「巴拉冠」有著薪火傳承的重要性,就像是會所中那座欣欣向榮的「聖火」,在訓練及豐年祭準備與登場期間,是絕對不能熄滅的希望,保佑訓練及豐年祭都能夠順利進行,並且圓滿落幕。
幸運的是,我們來訪部落正值暑假,剛好有一群小朋友正在接受訓練,頭目趁勢而為,一聲呼喚下,大小朋友集合於廣場,雙手交叉,跳起勇士舞,也唱起歌,難得能這樣近距離欣賞排灣族歌舞,結合力與美的舞蹈、響徹雲霄的歌聲,即使是我們聽不懂的排灣族語,卻仍然震撼人心。部落旅遊就此告一段落,很謝謝頭目和眾多排灣族朋友陪伴,也感謝給了我們驚喜的小朋友們,讓大王部落的旅程,感動滿滿,回憶也滿滿。
會所訓練及進駐時間為7/1~7/23日,為配合部落收穫祭時間及學生暑假。
【太麻里金針山】
離開大王部落,我們趁著太陽尚未西下,直奔太麻里金針山,欣賞山景和金針花,後來發現來的時期過早,每年的8月至9月,才是金針花盛開期。不過我們還是決定往山上一探,雖然沒看成金針花海,但絕妙的鳥瞰山景,卻讓我們移不開眼,這時,大家紛紛拿出相機拍照,眼尖的夥伴還發現幾朵可愛的繡球花,在這裡我們伴著夕陽拍了許多美照,也為今日的旅遊,畫下完美句點。
金針花主要生長於海拔700到1000公尺,每年8~9月為金針山的花期,其實在臺灣各地都能看見它的蹤跡,不過在花東山區就以富里鄉的六十石山、玉里鎮的赤柯山以及臺東縣太麻里鄉名列全臺三大金針山,其中有著地理氣候清爽、陽光充足的太麻里金針山,屬面積最大也最知名,故又有「金針花的故鄉」之稱。
每逢金針花季盛開,都引得大量的遊客湧入,此時太麻里鄉會結合鄉內的農特產品,及原住民的文化,在8月時舉辦金針花季,讓遊客體驗金針下的藝術與人文。而現在金針山不只有金針花,1~2月有櫻花,4~5月有油桐花,11~12月有洛神花,數量雖不比金針來的多,但也給太麻里金針山增添許多不同月份的色彩。